疼痛医学 · 29 5 月, 2023 0

Concetp of Pain: 关于2020年国际疼痛学会对于疼痛概念的更新

引言:2020年,国际疼痛学会(IASP: https://www.iasp-pain.org/)对1979年给出的“疼痛”定义进行了更新。这是时隔41年后的第一次更新。

根据“疼痛科护理手册”:

国际疼痛医学的发展大事记

1.1930 年法国外科医师 Leriche 首次提出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
2.1961 年美国疼痛治疗的先驱者、著名麻醉学教授 Bonica 于华盛顿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临床疼痛中心”。
3.1962 年日本东京大学麻醉科山村秀夫教授,在东京大学创办了日本的一个“疼痛门诊”。
4.1973 年 5 月华盛顿大学麻醉科教授 Bonica 召开了一个多学科人员(包括疼痛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师)参加的会议,讨论成立一个致力于疼痛研究和管理的专业组织。Bonica 的愿望是提供一个平等的、跨学科的国际论坛,普及疼痛知识,提高医护人员的专科教育,提升护理水平。
5.1974 年 5 月 9 日 成 立 了 国 际 疼 痛 学 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
6.1975 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疼痛大会,该会议每 3 年举办一次。
7.1975 年 PAIN 杂志问世,1984 年在荷兰鹿特丹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疼痛治疗会议。
8.1995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疼痛确定为继血压、呼吸、脉搏、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指征”。
9.2000 年美国第 106 次国会把 2000—2010 年定为“疼痛控制与研究的十年”。
10.2002 年第 10 届国际疼痛大会上提出“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
11.2002 年 8 月 IASP 于美国加州圣迭戈召开了第十届世界疼痛大会,与会专家达成了基本共识: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在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以及日本,疼痛诊疗被规定为医院的一项基本医疗服务。疼痛诊疗中心和疼痛科普及各级医院,形成网络,有疼痛诊疗医师考试和管理制度,负责疼痛医师的注册、年检、考试和监督。IASP 出版《疼痛诊疗中的必备条件》。
12.2004 年 IASP 确定每年十月份的第三周的星期一为“世界镇痛日(Global Day Against Pain)”,并冠以一个主题,成为该年度即“世界镇痛年(Global Year Against Pain)”关注的焦点。

国内疼痛科的建立与发展

1.20 世纪 80 年代,在我国疼痛医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韩济生院士倡导下,中华疼痛研究会成立。
2.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一批麻醉科医师专门投身于临床疼痛诊疗工作,成为开创我国临痛医学事业的先锋,我国开始较为普遍地开展临床疼痛诊疗工作。
3.1990 年成立了 IASP 中国分会(CASP)及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韩济生院士担任CASP 主席和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由此开创了国内疼痛医学发展的新纪元。
4.20 世纪 90 年代,国内外疼痛学术会议的召开以及疼痛学相关专著、专业学术期刊《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的疼痛医学取得了较快发展。
5.21 世纪以来,临床大量引入和创新开展各类先进疼痛微创介入技术,我国的疼痛学科建设得到了空前的提升。韩济生院士长期从事针刺镇痛原理研究,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及长期为中国疼痛学科的发展摇旗呐喊,使我国在世界疼痛医学领域赢得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6.2007 年 7 月 16 日卫生部签发了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疼痛科”诊疗项目的 227 号文件,确定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一级诊疗科目“疼痛科”,代码“27”。主要业务范围:慢性疼痛的诊断治疗。文件的颁布,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二级以上医院开展“疼痛科”诊疗业务的进度。这不仅是我国广大慢性疼痛患者的福音,也对世界疼痛医学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标志着中国的疼痛诊疗体系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

可以看出,早在1995 年,WHO将疼痛确定为继血压、呼吸、脉搏、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指征。但是与其他四个指征不同,疼痛主要依靠患者主观感受和说明。

又根据“国际疼痛学会新版疼痛定义修订简析”一文:

新版疼痛定义英文原文为:“Pain: An unpleasant sensory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 associated with, or
resembling that associated with, actual or potential tissue damage”。中文定义译为“疼痛是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情感体验,或与此相似的经历”。

新定义同时给出了六条附加说明:
①疼痛始终是一种主观体验,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到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②疼痛与伤害性感受不同,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感觉神经元和神经通路的活动并不代表疼痛;③人们可以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学习、感知疼痛并认识疼痛的实际意义;④个体对自身疼痛的主诉应该予以接受并尊重;⑤疼痛通常是一种适应性和保护性感受,但疼痛同时也可对身体机能、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产生不利影响;⑥语言描述仅仅是表达疼痛的方式之一,语言交流障碍并不代表一个人或动物不存在疼痛感受。

1979 版和 2020 最新修订版疼痛定义都没有对造成组织损伤的形式和结果予以具体描述。但是IASP 疼痛定义专家组对此进行过认真讨论,其表述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引起损伤的原因,二是损伤结果的表现形式。一方面,造成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 “actual or potential tissue damage” 的原因,其物质形式既包含可见的或有形的,也包括不可见的或无形的、但是可以感受到的,如声音、语言、社会交往过程中的任何对感知可能造成实际和潜在损伤、伤害或者刺激的,还包含现代科学技术暂时不可检测的、甚至完全未知的损伤形式。这种损伤和刺激自然也包含来自各种疾病本身的以及可能伴随的心理状态和情绪情感等。另一方面,对于损伤所致的结果,其表现形式应该包括对生物学意义的所谓组织损伤(包含身体所有相关组织和器官,如神经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和上皮组织等,当然不仅仅局限于感觉神经组织损伤),也包括超出肉体的精神和社会生活等的直接或间接损伤或伤害。对于这种损伤结果的判断,可以是看得见的或可检测的组织细胞损伤、生理生化反应改变和神经标记物异常等,也可以是看不见的、现代医学技术暂时检测不到的、甚至是完全未知的改变。

结语:在临床实践中,部分非疼痛专科医生对于疼痛的理解和处理仍有待提高。根据上面一文及临床实践中的观察,需要注意:限于医学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历史局限性,对于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等无法发现患者疼痛病理学原因的情况,不应全部简单归结为精神心理疾病如焦虑(症)导致。这是一个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因为在疼痛的影响下,患者很可能出现了精神心理改变。但不能武断地认为患者的疼痛一定是由精神疾病引发,从而仅给予患者精神心理药物(对于已出现精神心理症状者)。

相关下载:

2020年IASP对于疼痛概念的更新的原文及补充材料:点击这里下载压缩包。

中国疼痛专家对于IASP对于疼痛概念的更新的解读:点击这里下载压缩包。